文章目录
- 1.Linux磁盘分区概念精要
- 1.1 分区的定义
- 1.2 多分区的必要性
- 1.2.1 数据安全隔离
- 1.2.2 提升存储效率
- 1.2.3 防止系统资源耗尽
- 1.2.4 fdisk用法介绍
- 2.服务器挂载磁盘实战详细步骤
- 2.1检查磁盘情况及格式化
- 2.2磁盘分区
- 2.3 磁盘目录挂载
- 2.3.1 创建挂载目录
- 2.3.2 挂载磁盘目录
- 2.3.3 设置开机启动
- 2.3.4 检查挂载情况
1.Linux磁盘分区概念精要
1.1 分区的定义
分区是通过将物理硬盘划分为若干个逻辑驱动器,使其连续存储区块可作为独立磁盘使用。所有分区的信息会被记录在分区表中,作为硬盘分区的索引。
分区表作用:存储分区起始/结束位置、文件系统类型等元数据。
1.2 多分区的必要性
1.2.1 数据安全隔离
单一分区损坏可能导致所有数据丢失,而多分区可将系统文件与用户数据分离,降低全局风险。
1.2.2 提升存储效率
区块大小优化:根据不同文件大小设置合理的区块(Block Size),避免空间浪费(如大量1KB文件在4KB区块的磁盘中会浪费75%空间)。
灵活管理:独立分区可针对特定用途(如日志、数据库)选择最优文件系统参数。
1.2.3 防止系统资源耗尽
隔离系统与用户空间:避免用户数据占满整个硬盘导致系统进程无法正常运行(如日志写入失败引发服务崩溃)。
多系统支持:独立分区便于安装多个操作系统或容器环境。
关联工具与操作
分区工具:fdisk(MBR分区表)、gdisk(GPT分区表)等。
典型流程:分区创建 → 格式化 → 挂载 → 写入/etc/fstab实现永久挂载。
通过合理分区,可优化存储结构、保障数据安全并提升系统稳定性。
1.2.4 fdisk用法介绍
fdisk命令参数介绍:
p、打印分区表。
n、新建一个新分区。
d、删除一个分区。
q、退出不保存。
w、把分区写进分区表,保存并退出。
fdisk /dev/sda 对磁盘/dev/sda进行分区操作
fdisk -l 查看当前的磁盘分区信息(主要是分区表信息)片
2.服务器挂载磁盘实战详细步骤
2.1检查磁盘情况及格式化
#查看当前文件系统信息,包括容量大小、使用情况、挂载点等
df -h
如下图所示:
# 查看当前的磁盘挂载情况
lsblk
如下图所示:
# 查看当前的磁盘分区信息及格式化分区
fdisk -l
查看磁盘情况如下图所示:
2.2磁盘分区
对磁盘进行分区如下图所示:查看磁盘分区情况及进行格式化:
2.3 磁盘目录挂载
2.3.1 创建挂载目录
mkdir /blqy
2.3.2 挂载磁盘目录
下面进行挂载命令为:
mount /dev/vdb1 /blqy
重新加载挂载配置:
mount -a
然后我们检查”df -h”,然后看到vdb1分区的挂载目录,如下图所示:
2.3.3 设置开机启动
echo '/dev/vdb1 /blqy ext3 defaults 1 2' >> /etc/fstab
# 再次执行mout -a 查看设置开机启动是否报错。
mount -a
2.3.4 检查挂载情况
命令:df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