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化工行业,近几年在设备维护上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即SIS和DCS这两个系统的点检周期问题,隔三差五就被管理层会议讨论,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要方向与关心要素。
与一般工业行业中设备运维不同,SIS与DCS的点检直接与生产系统的自动保护与调控能力有关。特别是在易燃、易爆、有毒等高风险场景下。不过,点检过于频繁,会增加系统干预的次数,或诱发新的风险。如若周期过长,还可导致隐患积累,使得系统预警能力下降。面对这样的“两难”时局,点检周期的设置可以说是企业安全管理中难以回避的“选择题”。
1、中国与点检相关的法规指南
根据国内的一些标准和行业规范,目前还未有SIS和DCS的点检周期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国内对SIS和DCS的定期维护周期未形成统一标准。说到底,现在最大的矛盾还是标准缺失。好在,根据各行业数据反馈,其实已经为企业提供了比较靠谱的参考依据,多数企业可以根据此来做参考。例如,根据化学品的危险等级、工艺的复杂程度,还有系统在整个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性,来决定点检或检修的频率。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2019年版)里面其实给过对应参考:对于危险等级比较高的反应工艺,比如说达到3级或以上,或者涉及重大危险源的装置,DCS系统的点检周期一般建议和大修周期同步,也就是大约3到4年一次。非高风险装置可延长至两个大修周期(约6-8年)。
这一规定反映了在中国化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对高风险、高安全要求的装置要进行更频繁的检查,而对一些相对安全、风险较低的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延长点检周期。
2. 中国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中国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逐渐得到重视,政府和企业都在加强对化工安全管理的监管。尤其是随着《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企业对安全检查的频率和规范性要求逐步提高。中国许多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具体的化工行业安全检查手册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设备的点检周期和操作标准。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发布的《唐山市化工行业安全检查手册》有提到“基本过程控制系统的点检周期应不超过6年”,建议点检周期与装置的停工大修一起开展。国家虽然没有强制的标准,但是给企业在点检周期制定上提供了实际性的操作指导和实施依据,是非常实用的参考。
3. 中国化工企业的生产环境差异
中国化工企业分布广泛,化工厂遍布南北东西。沿海地区的化工企业面临更多的环境腐蚀问题,比如像在广东、福建、山东省份。内陆企业则面临高温、高湿等不同的气候条件。
沿海:空气湿度大,盐雾腐蚀严重,防腐蚀设备性能与实际损耗速度不匹配。某石化基地的DCS控制柜内部端子排仅使用三年便出现明显锈蚀。沿海地区的化工企业按道理需要更频繁的点检周期,尤其是DCS系统。如果点检周期长了,可能在未发现隐患前设备就已出现故障。因此,沿海企业可采用"基础周期+环境修正系数"模式。
内陆:相较而言,西北、西南的气候偏干燥,腐蚀性相对较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高温环境仍可能对设备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新疆某大型煤化工企业,气化装置的DCS控制柜虽未受盐雾侵蚀,但夏季地表温度常突破50℃高温。分析发现,原因是4年点检周期未能及时更换老化散热风扇。因此,高海拔或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也对系统稳定运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类企业的DCS点检周期可能会延长,需关注设备的运行状态,建议结合设备运行数据和历史维护记录,避免高温对系统元件造成过大的压力,合理排查。
4. 技术进步对点检周期的影响
现在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开始引入更智能的监控和管理手段,实现对DCS、SIS系统的智能监测,进行更加科学、精细的管理,以前那种固定周期检修设备的套路,现逐渐被替代。这么一来,系统运行情况更透明,有效降低对周期性人工检查的依赖,又能避免因为人粗心大意出岔子。
举个例子来说,企业靠实时采集和分析数据,企业可以在DCS系统尚未出现明显异常前,提前识别出潜在的故障苗头,相关维护人员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前介入,从而避免传统点检方式所依赖的周期性检查。这种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预测性维护机制,相比传统计划性维护,因此,点检周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间隔,而是可以根据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进行动态调整。
5. 企业实操情况
虽然行业中有通行的点检周期规定,实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点检得看各家企业的具体情况。点检怎么安排,要看设备本身,还涉及生产工艺、设备类型、工艺复杂性以及具体运行环境等。建议企业需根据自身生产负荷强度、设备劣化速率等动态数据,再合自身情况做调整。
大型石化企业:这类企业的生产系统复杂,设备几乎天天都在高负荷运转,没有停机一说。系统运行时间长,点检频次通常较高,甚至对不同装置设立专项维护计划。这种管理方式更贴近现场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把问题掐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提前发现问题,把控风险。
中小型化工企业:设备种类也相对简单,管理起来也相对轻松一些。可以适当延长点检周期,从而压缩一些维护成本,但需保持底线思维,但再怎么节省,也不能省掉关键的检查环节。
在制定点检策略时,企业也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设备。还应考虑各类设备在系统中的角色与风险等级,如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的实际重要性,来细化安排,采取不同的点检周期。有些设备看起来风险不大,但可能直接影响到人身安全或者环境安全,但一旦出事,后果可能很严重,因此维护起来反而要更勤快。这种“按重要性分级管理”的做法,是优化点检周期的一种新方向。
最后说一句,在中国,SIS、DCS的点检周期其实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内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每隔3至4年进行一次系统性检查与维护。说到底,企业的生产环境、设备重要性、工艺复杂度及技术进步等因素都不可忽略。而且,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以及各地政府出台的安全检查手册等,均可说为企业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参考。科学地制定并认真执行点检周期,不只是为了符合规范,也是在为现场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第七册(2019版)
-
《唐山市化工行业安全检查手册》
-
《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2021年修订版
-
《化学工业设备点检与维护管理》
-
“仪控信息港”订阅号,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