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鉴定一直是生物、食品、医药等领域非常重要的监控指标,可以帮助预测药品生产过程以及无菌生产环境的风险。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建立厂房环境微生物菌种库对于微生物污染控制来说非常关键,环境菌种库的建立可以帮助制定洁净区消毒灭菌程序,同时对于调查污染来源有极大的帮助。有效的环境微生物监控,对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维持产品质量和无菌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极为重要。

对于微生物污染控制,附录1更新后明确提到“应对A级及B级区检测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并应鉴定到种,并应评估此类微生物对产品质量(涉及的每个批次)和整体控制状态的潜在影响;还应考虑对在C级及D级区域中检测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例如超过行动限或警戒水平或在分离出可能表明失控、洁净区恶化的微生物或难以控制的微生物如可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和霉菌),并以足够的频率保持对这些区域的典型菌群的最新了解。

USP29-1116
表1 基于控制环境重要性的建议取样频率
| 样地面积 | 取样频率 | 
| 洁净级100或更好的设计室 | 每个操作交接 | 
| 刚靠近洁净级100的支持区 (如10,000洁净级) | 每个操作交接 | 
| 其它支持区(100,000洁净级) | 每周两次 | 
| 潜在的产品/容器接触区 | 每周两次 | 
| 其它无菌操作区但非产品接触区支持区(100,000洁净级或较低) |   每周一次  | 

由于操作过程中手工介入的增加以及人员接触产品潜在性的增加,使得环境监测程序的相对重要性增加。
环境监测对于无菌操作生产的产品来说,远比生产后进行终端灭菌的产品要重要得多。
确定和定量对后继灭菌处理具有抗性的微生物,远比在制造环境周围进行微生物环境监测要重要得多。
如果终端灭菌循环不是基于过度杀伤循环,而是基于生物负担优先灭菌,那么生物负担的评估就是关键性的。
取样策略应当是动态性的,即监测频率和取样策略位置的动态性。其动态调整是以趋势特征为根据的。根据这一趋势可以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减少取样。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GB/T 16294-2010
5.4 沉降菌计数
5.4.1 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5.4.1.1 最少采样点数目
沉降法的最少采样点数可按表2确定。
表2 最少采样点数目
|    面积m2  | 洁净度级别 | ||
| 100 | 10 000 | 10 0000 | |
| <10 | 2~3 | 2 | 2 | 
| ≥~<20 | 4 | 2 | 2 | 
| ≥~<40 | 8 | 2 | 2 | 
| ≥40~<100 | 16 | 4 | 2 | 
| ≥100~<200 | 40 | 10 | 3 | 
| ≥200~<400 | 80 | 20 | 6 | 
| ≥400~<1000 | 160 | 40 | 13 | 
| ≥1000~<2000 | 400 | 100 | 32 | 
| 2000 | 800 | 200 | 63 | 
注:表中的面积,对于单向流洁净室,指的是送风面面积,对非单向流洁净室是指的房间面积。
在满足最少测点数的同时,还宜满足最少培养皿数,见表3。
表3 最少培养皿数
| 洁净度级别 | 所需∅90mm培养皿数(以沉降0.5h 计) | 
| 100 | 14 | 
| 10 000 | 2 | 
| 100 000 | 2 | 
| 300 000 | 2 | 
5.4.1.2 采样点的布置
采样点的位置可以同悬浮粒子测试点。
(a)工作区采样点的位置离地0.8m~1.5m左右(略高于工作面)。
(b)可在关键设备或关键工作活动范围处增加采样点。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591-2010
E.8 悬浮微生物的检测
E8.3 沉降菌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用直径90mm(φ90)的培养皿采样。当采用其他直径培养皿时,应使其总面积和φ90皿总面积相当。
2、培养皿中灌注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必须留样作阴性对照。
3、培养皿表面应经适当消毒清洁处理后,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点和气流扰动极小的地点。在乱流洁净室内培养皿不应布置在送风口正下方。
4、当用户没有特定要求时,培养皿应布置在地面及其以上0.8m之内的任意高度。
5、每一间洁净室或每一个控制区应设1个阴性对照皿。
6、动态监测时也可协商布点位置和高度。
7、培养皿数应不少于微粒计数浓度的测点数,如工艺无特殊要求应大于等于表E.8.3中的最少培养皿数,另外各加一个对照皿。

GMP附录一 无菌药品
第十一条 应当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监测方法有沉降菌法、定量空气浮游菌采样法和表面取样法(如棉签擦拭法和接触碟法)等。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成品批记录的审核应当包括环境监测的结果。
对表面和操作人员的监测,应当在关键操作完成后进行。在正常的生产操作监测外,可在系统验证、清洁或消毒等操作完成后增加微生物监测。
表4 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   洁净度级别  |   浮游菌 cfu/m3  |   沉降菌(90∅mm) cfu /4h  |   表面微生物  | |
|   接触(∅55mm) cfu /碟  |   5指手套 cfu /手套  | |||
|   A级  |   <1  |   <1  |   <1  |   <1  | 
|   B级  |   10  |   5  |   5  |   5  | 
|   C级  |   100  |   50  |   25  |   -  | 
|   D级  |   200  |   100  |   50  |   -  | 
注:(1)表中各数值均为平均值;(2)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同一位置可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进行监测并累积计数。
第十二条 应当制定适当的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监测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操作规程中应当详细说明结果超标时需采取的纠偏措施。

欧盟《GMP》附录1 无菌药品生产2008版
17、下表列出了各级区内示例性生产操作(可参见第28条至第35条)
|   Grade  |   最终灭菌产品的生产操作(参见28—30条)  | 
|   A  |   高污染风险产品的灌装  | 
|   C  |   高污染风险药液的配制,药液的灌装  | 
|   D  |   灌装前原辅包装材料的准备、药液的配制  | 
|   Grade  |   无菌操作(参见31-35条)  | 
|   A  |   无菌配制和灌装  | 
|   C  |   过滤前药液的配制  | 
|   D  |   清洁后原辅包装材料的处理  | 
当实施无菌操作时,应经常的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监测方法有沉降碟法、定量空气采样法和表面取样法(如:药签擦拭法和接触碟法)等。动态取样须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
在成品批档案审核,应同时考虑环境监测的结果,决定是否放行。
表面和操作人员的监测,应在关键操作完成后进行。
除生产操作之外,还需进行其他微生物监控,例如在系统验证、清洁和消毒操作后。
19、洁净区微生物监控的动态参考标准如下:
|   微生物污染限度参考标准  | ||||
|   Grade级别  |   (空气样) cfu/m3  |   沉降碟(Φ 90 mm) cfu/4h (b)  |   接触碟(Φ55 mm) cfu/碟  |   5指手套 cfu/手套  | 
|   A  |   <1  |   <1  |   <1  |   <1  | 
|   B  |   10  |   5  |   5  |   5  | 
|   C  |   100  |   50  |   25  |   -  | 
|   D  |   200  |   100  |   50  |   -  | 
 注:(a)表中各数值均为平均值; (b) 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以少于4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