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机器学习笔记(九)LeNet实例 - 在眼疾识别数据集iChallenge-PM上的应用

news2025/5/24 11:58:10

前言

上一节大概讲了一下LeNet的内容,这一章就直接来用,实际上用一下LeNet来进行训练和分类试试。

调用的数据集:

https://aistudio.baidu.com/datasetdetail/19065

说明:

如今近视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一项全球性负担,在近视人群中,有超过35%的人患有重度近视。近视会拉长眼睛的光轴,也可能引起视网膜或者络网膜的病变。随着近视度数的不断加深,高度近视有可能引发病理性病变,这将会导致以下几种症状:视网膜或者络网膜发生退化、视盘区域萎缩、漆裂样纹损害、Fuchs斑等。因此,及早发现近视患者眼睛的病变并采取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数据集实际上用了这么几个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DATADIR目录下的图片都是以下形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照片的成分是按照文件的名称来进行区分的,当其命名规则为P开头的,则代表其为病理性近视,N开头的为正常眼睛,而H开头的则代表为高度近视。

我们将病理性患者的图片作为正样本,标签为1; 非病理性患者的图片作为负样本,标签为0。从数据集中选取两张图片,通过LeNet提取特征,构建分类器,对正负样本进行分类,并将图片显示出来。

流程

正式开始之前,我们还是要将任务按照流程划分
我们在这次开发中,不仅要训练模型,计算Loss,还需要用数据集对成果进行准确性分析。

  1. 定义数据读取器

  2. 定义LeNet模型

  3. 编写训练过程

  4. 定义评估过程

  5. 进行模型计算

实际开发

定义数据读取器

我们需要读取两部分数据,分别是训练集和评估集,这两个集是分开的

  1.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一个预处理部分:
# 对读入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
def transform_img(img):
    # 将图片尺寸缩放道 224x224
    img = cv2.resize(img, (224, 224))
    # 读入的图像数据格式是[H, W, C]
    # 使用转置操作将其变成[C, H, W]
    img = np.transpose(img, (2,0,1))
    img = img.astype('float32')
    # 将数据范围调整到[-1.0, 1.0]之间
    img = img / 255.
    img = img * 2.0 - 1.0
    return img
  1. 定义一个训练集数据读取器

类似之前的,我们需要将训练集划分batch,还需要将其打乱进行。

至于Label,则是由名称决定的

分组读取完毕之后,

# 定义训练集数据读取器
def data_loader(datadir, batch_size=10, mode = 'train'):
    # 将datadir目录下的文件列出来,每条文件都要读入
    filenames = os.listdir(datadir)
    def reader():
        if mode == 'train':
            # 训练时随机打乱数据顺序
            random.shuffle(filenames)
        batch_imgs = []
        batch_labels = []
        for name in filenames:
            filepath = os.path.join(datadir, name)
            img = cv2.imread(filepath)
            img = transform_img(img)
            if name[0] == 'H' or name[0] == 'N':
                # H开头的文件名表示高度近似,N开头的文件名表示正常视力
                # 高度近视和正常视力的样本,都不是病理性的,属于负样本,标签为0
                label = 0
            elif name[0] == 'P':
                # P开头的是病理性近视,属于正样本,标签为1
                label = 1
            else:
                raise('Not excepted file name')
            # 每读取一个样本的数据,就将其放入数据列表中
            batch_imgs.append(img)
            batch_labels.append(label)
            if len(batch_imgs) == batch_size:
                # 当数据列表的长度等于batch_size的时候,
                # 把这些数据当作一个mini-batch,并作为数据生成器的一个输出
                imgs_array = np.array(batch_imgs).astype('float32')
                labels_array = np.array(batch_labels).astype('float32').reshape(-1, 1)
                yield imgs_array, labels_array
                batch_imgs = []
                batch_labels = []

        if len(batch_imgs) > 0:
            # 剩余样本数目不足一个batch_size的数据,一起打包成一个mini-batch
            imgs_array = np.array(batch_imgs).astype('float32')
            labels_array = np.array(batch_labels).astype('float32').reshape(-1, 1)
            yield imgs_array, labels_array

    return reader

定义一个验证集数据读取器

训练集读取时通过文件名来确定样本标签,验证集则通过csvfile来读取每个图片对应的标签

请查看解压后的验证集标签数据,观察csvfile文件里面所包含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原先的文件不是csv,而是一个xlsx,不能直接改个后缀就直接用,而是需要使用office或者wps重新保存一下,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请使用UTF-8或者gbk格式打开,否则可能会导致无法正确读取文件。

csvfile文件所包含的内容格式如下,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其中第一列是图片id,第二列是文件名,第三列是图片标签,第四列和第五列是Fovea的坐标,与分类任务无关

ID,imgName,Label,Fovea_X,Fovea_Y
1,V0001.jpg,0,1157.74,1019.87
2,V0002.jpg,1,1285.82,1080.47

打开包含验证集标签的csvfile,并读入其中的内容

# 定义验证集数据读取器
def valid_data_loader(datadir, csvfile, batch_size=10, mode='valid'):
    # 训练集读取时通过文件名来确定样本标签,验证集则通过csvfile来读取每个图片对应的标签
    # 请查看解压后的验证集标签数据,观察csvfile文件里面所包含的内容
    # csvfile文件所包含的内容格式如下,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
    # 其中第一列是图片id,第二列是文件名,第三列是图片标签,
    # 第四列和第五列是Fovea的坐标,与分类任务无关
    # ID,imgName,Label,Fovea_X,Fovea_Y
    # 1,V0001.jpg,0,1157.74,1019.87
    # 2,V0002.jpg,1,1285.82,1080.47
    # 打开包含验证集标签的csvfile,并读入其中的内容
    filelists = open(csvfile).readlines()
    def reader():
        batch_imgs = []
        batch_labels = []
        for line in filelists[1:]:
            line = line.strip().split(',')
            name = line[1]
            label = int(line[2])
            # 根据图片文件名加载图片,并对图像数据作预处理
            filepath = os.path.join(datadir, name)
            img = cv2.imread(filepath)
            img = transform_img(img)
            # 每读取一个样本的数据,就将其放入数据列表中
            batch_imgs.append(img)
            batch_labels.append(label)
            if len(batch_imgs) == batch_size:
                # 当数据列表的长度等于batch_size的时候,
                # 把这些数据当作一个mini-batch,并作为数据生成器的一个输出
                imgs_array = np.array(batch_imgs).astype('float32')
                labels_array = np.array(batch_labels).astype('float32').reshape(-1, 1)
                yield imgs_array, labels_array
                batch_imgs = []
                batch_labels = []

        if len(batch_imgs) > 0:
            # 剩余样本数目不足一个batch_size的数据,一起打包成一个mini-batch
            imgs_array = np.array(batch_imgs).astype('float32')
            labels_array = np.array(batch_labels).astype('float32').reshape(-1, 1)
            yield imgs_array, labels_array

    return reader

定义LeNet模型

这个地方其实上一节也说过了,就是LeNet是如何定义的,详情可以参考

简易机器学习笔记(八)关于经典的图像分类问题-常见经典神经网络LeNet

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简单放一下代码:

# -*- coding:utf-8 -*-

# 导入需要的包
import paddle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paddle.nn import Conv2D, MaxPool2D, Linear, Dropout
import paddle.nn.functional as F

# 定义 LeNet 网络结构
class LeNet(paddle.nn.Layer):
    def __init__(self, num_classes=1):
        super(LeNet, self).__init__()
        self.num_classes = num_classes
        # 创建卷积和池化层块,每个卷积层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后面跟着一个2x2的池化
        self.conv1 = Conv2D(in_channels=3, out_channels=6, kernel_size=5)
        self.max_pool1 = Max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self.conv2 = Conv2D(in_channels=6, out_channels=16, kernel_size=5)
        self.max_pool2 = Max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 创建第3个卷积层
        self.conv3 = Conv2D(in_channels=16, out_channels=120, kernel_size=4)
        # 创建全连接层,第一个全连接层的输出神经元个数为64
        self.fc1 = Linear(in_features=300000, out_features=64)
        # 第二个全连接层输出神经元个数为分类标签的类别数
        self.fc2 = Linear(in_features=64, out_features=num_classes)

    # 网络的前向计算过程
    def forward(self, x, label=None):
        x = self.conv1(x)
        x = F.sigmoid(x)
        x = self.max_pool1(x)
        x = self.conv2(x)
        x = F.sigmoid(x)
        x = self.max_pool2(x)
        x = self.conv3(x)
        x = F.sigmoid(x)
        x = paddle.reshape(x, [x.shape[0], -1])
        x = self.fc1(x)
        x = F.sigmoid(x)
        x = self.fc2(x)
        if label is not None:
            if self.num_classes == 1:
                pred = F.sigmoid(x)
                pred = paddle.concat([1.0 - pred, pred], axis=1)
                acc = paddle.metric.accuracy(pred, paddle.cast(label, dtype='int64'))
            else:
                acc = paddle.metric.accuracy(x, paddle.cast(label, dtype='int64'))
            return x, acc
        else:
            return x

编写训练过程

训练过程实际上和之前文章中提到的训练过程并无二至,实际上还是老一套:

  1. 读数据
  2. 前向计算预测
  3. 计算loss函数
  4. 反向传播
  5. 更新权重
  6. 清除梯度

当然了,这次的训练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行实际的工作,而是来进行模型准确度的测算,这也是我们在上面为什么读取数据集的时候除了基本的训练集,还添加了一个验证集。

验证集的验证工作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把model和验证集的参数传进去,然后让模型的预测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出预测值和实际的label值的binary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再求出平均的损失值和准确度

代码如下:

# -*- coding: utf-8 -*-
# LeNet 识别眼疾图片
import os
import random
import paddle
import numpy as np

DATADIR = '/home/aistudio/work/palm/PALM-Training400/PALM-Training400'
DATADIR2 = '/home/aistudio/work/palm/PALM-Validation400'
CSVFILE = '/home/aistudio/labels.csv'

def train_pm(model, optimizer):
    print('start training ... ')
    model.train()

    #定义数据读取器,训练数据读取器和验证数据读取器
    train_loader = data_loader(DATADIR, batch_size=10, mode='train')
    valid_loader = valid_data_loader(DATADIR2, CSVFILE)
    for epoch in range(EPOCH_NUM):
        for batch_id,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x_data,y_data = data
            img = paddle.to_tensor(x_data)
            label = paddle.to_tensor(y_data)
            # 运行模型前向计算,得到预测值
            logits = model(img)
            loss = F.binary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ogits, label)
            avg_loss = paddle.mean(loss)

            if batch_id % 10 == 0:
                print("epoch: {}, batch_id: {}, loss is: {:.4f}".format(epoch, batch_id, float(avg_loss.numpy())))
            
            #反向传播,更新权重,清除梯度
            avg_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optimizer.clear_grad()
        
        model.eval()
        accuracies = []
        losses = []

        for batch_id,data in enumerate(valid_loader()):
            x_data, y_data = data
            img = paddle.to_tensor(x_data)
            label = paddle.to_tensor(y_data)
            # 运行模型前向计算,得到预测值
            logits = model(img)
            # 二分类,sigmoid计算后的结果以0.5为阈值分两个类别
            # 计算sigmoid后的预测概率,进行loss计算
            pred = F.sigmoid(logits)
            loss = F.binary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logits, label)

            # 计算预测概率小于0.5的类别
            pred2 = pred * (-1.0) + 1.0   

            # 得到两个类别的预测概率,并沿第一个维度级联
            pred = paddle.concat([pred2, pred], axis=1)
            acc = paddle.metric.accuracy(pred, paddle.cast(label, dtype='int64'))

            accuracies.append(acc.numpy())
            losses.append(loss.numpy())
        print("[validation] accuracy/loss: {:.4f}/{:.4f}".format(np.mean(accuracies), np.mean(losses)))
        model.train()

        paddle.save(model.state_dict(), 'palm.pdparams')
        paddle.save(optimizer.state_dict(), 'palm.pdopt')


#定义评估过程
def evaluation(model,params_file_path):

    print('start evaluation.....')

    #加载模型参数
    model_state_dict = paddle.load(params_file_path)
    model.load_dict(model_state_dict)

    model.eval()
    eval_loader = data_loader(DATADIR, 
                        batch_size=10, mode='eval')
    acc_set = []
    avg_loss_set = []

    for batch_id, data in enumerate(eval_loader()):
        x_data,y_data = data
        img = paddle.to_tensor(x_data)
        label = paddle.to_tensor(y_data)
        y_data = y_data.astype(np.int64)
        label_64 = paddle.to_tensor(y_data)

        # 计算预测和精度
        prediction, acc = model(img, label_64)

        # 计算损失函数值
        loss = F.binary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prediction, label)
        avg_loss = paddle.mean(loss)
        acc_set.append(float(acc.numpy()))
        avg_loss_set.append(float(avg_loss.numpy()))
    # 求平均精度
    acc_val_mean = np.array(acc_set).mean()
    avg_loss_val_mean = np.array(avg_loss_set).mean()

    print('loss={:.4f}, acc={:.4f}'.format(avg_loss_val_mean, acc_val_mean))

上述就是LeNet在实际验证中的总全部代码,稍微看懂整理一下即可。我们可以跑一下看看结果

结果

他奶奶的,本来就是个三分法的问题,算出来的准确度才0.5几,那不就和我瞎猜准确度高一点点…

不过也能理解,原来1444x1444的图片压缩到244x244再进行处理,这个精确度能高就有鬼了…

不过这也算是一个全流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参考一下流程,

start training ... 
epoch: 0, batch_id: 0, loss is: 0.8100
epoch: 0, batch_id: 10, loss is: 0.6131
epoch: 0, batch_id: 20, loss is: 0.7744
epoch: 0, batch_id: 30, loss is: 0.7073
[validation] accuracy/loss: 0.5275/0.6923
epoch: 1, batch_id: 0, loss is: 0.7042
epoch: 1, batch_id: 10, loss is: 0.6933
epoch: 1, batch_id: 20, loss is: 0.6831
epoch: 1, batch_id: 30, loss is: 0.6810
[validation] accuracy/loss: 0.5275/0.6920
epoch: 2, batch_id: 0, loss is: 0.7451
epoch: 2, batch_id: 10, loss is: 0.6951
epoch: 2, batch_id: 20, loss is: 0.7227
epoch: 2, batch_id: 30, loss is: 0.6579
[validation] accuracy/loss: 0.5275/0.6918
epoch: 3, batch_id: 0, loss is: 0.6808
epoch: 3, batch_id: 10, loss is: 0.6888
epoch: 3, batch_id: 20, loss is: 0.6944
epoch: 3, batch_id: 30, loss is: 0.6829
[validation] accuracy/loss: 0.5275/0.6917
epoch: 4, batch_id: 0, loss is: 0.6855
epoch: 4, batch_id: 10, loss is: 0.6458
epoch: 4, batch_id: 20, loss is: 0.7227
epoch: 4, batch_id: 30, loss is: 0.7857
[validation] accuracy/loss: 0.5275/0.6917
start evaluation.....
loss=0.6912, acc=0.5325

我们换一种方法,不改变图片的大小了,直接上1444x1444图片,然后把神经元改一下,fc1的全连接层的输入值要改成15123000

 # 创建全连接层,第一个全连接层的输出神经元个数为64
 self.fc1 = Linear(in_features=15123000, out_features=64)

然后这个模型,他奶奶的,跑了快五分钟才跑了一个batch,不知道跑到明天能不能跑出来…跑出来再给大家看看结果

算了笑死,刚刚跑了一下下采样改成600 x 600,结果结果和244 x 244 完全一样,不知道这个对于图片大小到底是不是真的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355861.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观察】Aginode安捷诺:坚守“长期主义”,服务中国数字经济

毫无疑问,随着整个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尤其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兴起,以及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能制造等应用加速落地,算力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引擎…

2023-RunwayML-Gen-2 AI视频生成功能发展历程

RunwayML是一个人工智能工具,它为设计师、艺术家和创意人士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探索和应用机器学习技术。 RunwayML官方网页地址:Runway - Advancing creativity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unwayML专区RunwayML-喜好儿aigcRunwayML 是一种先进…

大创项目推荐 深度学习卫星遥感图像检测与识别 -opencv python 目标检测

文章目录 0 前言1 课题背景2 实现效果3 Yolov5算法4 数据处理和训练5 最后 0 前言 🔥 优质竞赛项目系列,今天要分享的是 🚩 **深度学习卫星遥感图像检测与识别 ** 该项目较为新颖,适合作为竞赛课题方向,学长非常推荐…

如何在win7同样支持Webview2 在 WPF 中使用本地 Webview2 ,如何不依赖系统 Runtime

项目运行环境: .Net Framework 4.5.2 Windows 7 x64 Service Pack 1 WebView2 Microsoft.WebView2.FixedVersionRuntime.120.0.2210.91.x64 考虑到很多老项目,本项目使用的是.Net Framework 4.5.2,.Net 更高版本的其实也是可以支持的。 …

win2003搭建DNS服务器域名解析方法

可以搭建DNS服务器的系统有很多,这里以win2003举例。 要在Windows 2003上搭建DNS服务器,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一 配置DNS服务器 1、打开“控制面板”,选择“添加/删除程序”,点击“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 2、在“Windows组件向导”中…

亚马逊促销效果不好怎么办?亚马逊促销规则是什么?-站斧浏览器

亚马逊促销效果不好怎么办? 分析原因:首先需要深入分析促销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促销活动的设计不够吸引人,或者是目标受众定位不准确。 调整策略: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促销策略。例如,优化广告文案、更改推广时段或调…

什么是负载均衡?什么情况下又会用到负载均衡

什么是负载均衡 在大型的网络应用中,使用多台服务器提供同一个服务是常有的事。平均分配每台服务器上的压力、将压力分散的方法就叫做负载均衡。 [利用 DNS来实现服务器流量的负载均衡,原理是“给网站访问者随机分配不同ip”] 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负载均…

苹果Vision Pro将于1月27日上市!

在无数期待中,苹果全新产品Vision Pro头显终于定下上市日期。 彭博社记者马克古曼(Mark Gurman)于近日在X(前推特)平台爆料了这一信息,预计苹果Vision Pro头显将于2024年1月27日率先在美国上市。 在过去看…

实战SRC | api接口未授权 + 越权漏洞

本文由掌控安全学院 - zxl2605 投稿 一次在fofa上通过学习的fofa语句进行查询,无意中查询到了一个网址 其登录界面如下: 使用浏览器的F12打开开发者工具,查看JS寻找接口: 从JS代码中查询到一处接口如下: 发现是以p…

解决SyntaxError: future feature annotations is not defined,可适用其他包

方法:对报错的包进行降级 pip install tikzplotlib0.9.8site-packages后面是使用pip install安装的包,根据这个找到报错的包 想法来源: 环境是python3.6,完全按照作者要求进行环境配置,但仍报错。 我在网上找的解决…

视频号小店全新赛道,新手如何入驻?

我是电商珠珠 视频号小店为视频号团队所研发。距今为止也才发展了一年时间,在23年下半年掀起了不小的浪花。 我做视频号小店也有一年时间了,在他刚开始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带着团队一起做。到现在也拥有了自己的视频号小店运营团队&#xf…

ArkTS语言应用开发入门指南与简单案例解析

文章目录 前言创建项目及其介绍简单案例学习本文总结问答回顾-学习前言 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ArkTS语言的特点以及其基本语法。现在,我们将正式利用ArkTS来进行应用开发。本节课将通过一个快速入门案例,让大家熟悉开发工具的用法,并介绍UI的基础概念。 创建项目及…

yolo增加Shape-IoU,完美超越SIoU/EIoU/CIoU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312.17663.pdf 代码地址:GitHub - malagoutou/Shape-IoU 摘要 作为检测定位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界框回归损失在目标检测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现有的边界框回归方法通常考虑GT框和预测框之间的几何关系&…

数组指针和指针数组

首先,理解一下数组指针和指针数组这两个名词: “数组指针”和“指针数组”,只要在名词中间加上“的”字,就知道中心了—— 数组的指针:是一个指针,什么样的指针呢?指向数组的指针。 指针的数…

Windows内核理论基础学习

文章目录 前言Windosw内核 理论基础Windows体系结构CPU权限级别内存空间布局Windows内核结构硬件抽象层(HAL)内核层执行体层设备驱动程序文件系统/存储管理网络 Windows子系统窗口管理图形设备接口 系统线程和系统进程 内核基本概念处理器模式内存管理进…

Vue3+TS+ElementPlus的安装和使用教程【详细讲解】

前言 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vue3框架的搭建和有关vue3技术栈的使用。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可以自己独立搭建一个简单项目和vue3的实战。 随着前端的日月更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提高,如今新vue项目首选用vue3 typescript vite pinia……模式。以前我们通常使用…

git 管理vivado工程, tcl 恢复vivado工程

使用Git进行Vivado版本控制 english youtube 如果不是上边目录结果 , 参考上边目录结构 ,重新建一个工程; 在目录work下产生proj.tcl 修改proj.tcl 主要删除bd wrapper相关的部分; # Import local files from the original project set files [list \[file normalize…

【嵌入式】About USB Powering

https://www.embedded.com/usb-type-c-and-power-delivery-101-power-delivery-protocol/https://www.embedded.com/usb-type-c-and-power-delivery-101-power-delivery-protocol/ Type-C接口有多强?PD协议又是什么?-电子发烧友网由于Type-C接口自身的强…

详细分析MybatisPlus中的orderBy、orderByDesc、orderByAsc函数

目录 前言1. 概念2. API示例3. 实战 前言 实战中学习并进行补充该类的源码以及应用 1. 概念 在 MyBatis-Plus 中,orderBy、orderByDesc 和 orderByAsc 是用于构建 SQL 查询语句中的 ORDER BY 子句的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 QueryWrapper 类的实例来调用的&…

提升代码托管,助力大数据学习!Git学习网站等你来挑战!

介绍:Git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可以高效地处理各种规模项目的版本管理。它是Linus Torvalds为了帮助管理Linux内核开发而开发的开放源码版本控制软件。在Git中,你可以掌握工作区、暂存区和版本库等核心概念,并学会使用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