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
【设计模式】七大设计原则
 【设计模式】第一章:单例模式
 【设计模式】第二章:工厂模式
 【设计模式】第三章:建造者模式
 【设计模式】第四章:原型模式
 【设计模式】第五章:适配器模式
 【设计模式】第六章:装饰器模式
 【设计模式】第七章:代理模式
 【设计模式】第八章:桥接模式
 【设计模式】第九章:外观模式 / 门面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章:组合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一章:享元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二章:观察者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三章:模板方法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四章:策略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五章:责任链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六章:迭代器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七章:状态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八章:备忘录模式
 【设计模式】第十九章:访问者模式
文章目录
- 系列文章
 - 解释器模式
 - 一、定义
 - 二、角色分类
 - 三、实现方式
 - UML图
 - 具体实现
 
- 四、应用场景
 - 五、优缺点
 - 优点
 - 缺点
 
解释器模式
一、定义
**摘自百度百科:**定义了一个解释器,来解释给定语言和文法的句子。其实质是把语言中的每个符号定义成一个(对象)类,从而把每个程序转换成一个具体的对象树。
二、角色分类
抽象表达式/抽象解释器(Abstract Expression)
声明了一个所有具体表达式都要实现的抽象接口或抽象类,接口中存在一个解释操作的方法
终止符表达式(Terminal Expression)
实现与文法中的元素相关联的解释操作,通常一个解释器模式中只有一个终结符表达式,但有多个实例,对应不同的终结符
非终止符表达式(Nonterminal Expression)
文法中的每条规则对应于一个非终结符表达式,非终结符表达式一般是文法中的运算符或者其他关键字
上下文(Context)
该角色的任务一般是用来存放各个表达式所对应的值和定义的法则
客户角色(Client)
具体调用方法的角色
三、实现方式
UML图

具体实现
接下来我们用解析数学表达式的示例来深入说明一下解释器模式
抽象解释器(Abstract Expression)
public interface AbstractExpression {
  /**
   * 解释操作
   */
  Object interpret();
}
 
终止符表达式(Terminal Expression)
public abstract class TerminalExpression implements AbstractExpression {
  protected 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A;
  protected 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B;
  public TerminalExpression(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A, 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B) {
    this.expressionA = expressionA;
    this.expressionB = expressionB;
  }
}
 
非终止符表达式(Nonterminal Expression)
/**
 * 相加
 */
public class AddNonterminalExpression extends TerminalExpression {
  public AddNonterminalExpression(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A, 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B) {
    super(expressionA, expressionB);
  }
  public int interpret() {
    return this.expressionA.interpret() + this.expressionB.interpret();
  }
}
/**
 * 相减
 */
public class SubNonterminalExpression extends TerminalExpression {
  public SubNonterminalExpression(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B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A, 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B) {
    return this.expressionA.interpret() - this.b.interpret();
  }
}
public class NumNonterminalExpression implements AbstractExpression {
  private int value;
  public NumNonterminalExpression(int value) {
    this.value = value;
  }
  
  public int interpret() {
    return this.value;
  }
}
 
上下文对象(Context)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ack<AbstractExpression> stack = new Stack<AbstractExpression>();
  public Context(String expression) {
    this.parse(expression);
  }
  
  /**
   * 解析表达式
   */
  private void parse(String expression) {
    String[] elements = expression.split(" ");
    AbstractExpression expressionA, expressionB;
    for (int i = 0; i <elements..length; i++) {
      String operator = elements[i];
      if (Context.isOperator(operator)) {
        aExpr = this.stack.pop();
        System.out.println("出栈: " + aExpr.interpret());
        bExpr = new NumNonterminalExpression(Integer.valueOf(elements[++i]));
        TerminalExpression res = CalculatorContext.util(aExpr, bExpr, operator);
        this.stack.push(res);
        System.out.println("计算: " + aExpr.interpret() + operator + bExpr.interpret());
        System.out.println("计算结果: " + res.interpret() + " 入栈");
      } else {
        NumNonterminalExpression numNonterminalExpression = new NumNonterminalExpression(Integer.valueOf(elements[i]));
        this.stack.push(numNonterminalExpression);
        System.out.println("入栈: " + numNonterminalExpression.interpret());
      }
    }
  }
  /**
   * 计算结果
   */
  public int caculate() {
    int interpret = this.stack.pop().interpret();
    System.out.println("计算结果为:" + interpret + " 出栈");
    return interpret;
  }
  /**
   * 计算结果
   */
  public static TerminalExpression util(IExpression a, IExpression b, String symbol) {
    if (symbol.equals("+")) {
      return new AddNonterminalExpression(a, b);
     } else if (symbol.equals("-")) {
      return new SubNonterminalExpression(a, b);
     } else {
      return null;
    }
  }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Operator(String symbol) {
    return (symbol.equals("+") || symbol.equals("-"));
  }
}
 
客户角色(Client)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上下文对象进行解释
    CalculatorContext calculatorContext = new CalculatorContext("1 + 4");
    // 获取执行结果
    System.out.println("calculatorContext.calculate() = " + calculatorContext.calculate());
    CalculatorContext calculatorContext2 = new CalculatorContext("1 + 4 - 5");
    System.out.println("calculatorContext.calculate() = " + calculatorContext2.calculate());
  }
}
 
运行结果
入栈: 1
出栈: 1
计算: 1+4
计算结果: 5 入栈
计算结果: 5 出栈
calculatorContext.calculate() = 5
入栈: 1
出栈: 1
计算: 1+4
计算结果: 5 入栈
出栈: 5
计算: 5-5
计算结果: 0 入栈
计算结果: 0 出栈
calculatorContext.calculate() = 0
 
四、应用场景
以下部分内容摘自菜鸟教程
意图: 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标识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主要解决: 对于一些固定文法构建一个解释句子的解释器。
何时使用: 如果一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发生的频率足够高,那么可能就值得将该问题的各个实例表述为一个简单语言中的句子。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通过解释这些句子来解决该问题。
如何解决: 构建语法树,定义终结符与非终结符。
关键代码: 构建环境类,包含解释器之外的一些全局信息,一般是 HashMap。
应用实例: 编译器、运算表达式计算。
使用场景:
- 可以将一个需要解释执行的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
 - 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可以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 一个简单语法需要解释的场景。
 
**注意事项:**可利用场景比较少,JAVA 中如果碰到可以用 expression4J 代替。
五、优缺点
优点
- 可扩展性比较好,灵活。
 - 增加了新的解释表达式的方式。
 - 易于实现简单文法。
 
缺点
- 可利用场景比较少。
 - 对于复杂的文法比较难维护。
 - 解释器模式会引起类膨胀。
 - 解释器模式采用递归调用方法。
 

















![BUU [vnctf2023]电子木鱼](https://img-blog.csdnimg.cn/img_convert/bcdbad18655a76fc25c6dddf528ddaa9.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