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前言
 - 一、补充内容:堆
 - 1.1 什么是堆
 - 1.2 堆的分类与性质
 - 1.3 堆的向下调整算法(小根堆)
 - 实现流程:
 - 代码:
 
- 1.4 堆的向上调整算法(小根堆)
 - 实现流程:
 - 代码:
 
- 1.5 数组建堆算法实现(小根堆)
 
- 二、优先队列priority_queue的使用
 - 2.1 引入头文件
 - 2.2 基本声明
 - 2.3 常用操作
 - 2.4 示例代码
 
- 三、priority_queue的模拟实现
 - 3.1 基本框架
 - 3.2 迭代器范围构造函数
 - 3.3 基本函数
 - 3.4 push与pop函数(重点)
 
- 四、仿函数
 - 4.1定义与特点
 - 4.2 应用场景
 - 4.3 实现方式
 
- 五、优化后的全部代码
 - 5.1 头文件(包含测试函数)
 - 5.2 源文件
 
前言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C++中优先队列的实现原理、核心特性及其底层机制,同时结合丰富的实战案例,帮助读者全面掌握优先队列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将从优先队列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其内部实现细节,包括堆(Heap)结构的应用、比较函数的自定义等关键知识点。此外,本文还将探讨优先队列在解决经典算法问题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代码示例,展示如何在不同场景下发挥优先队列的最大效用
一、补充内容:堆
1.1 什么是堆
堆实际上就是一个完全二叉树,那么完全二叉树又是什么呢?
- 假如一个二叉树有k层,并且这个树的前k-1层都是满树,第k层的叶子结点全部集中紧挨着在左边,举个例子:
 

如图所示:这样大家就能更清晰明了的看出哪一个才是完全二叉树了吧
1.2 堆的分类与性质
【分类】:
-  
堆分为两类:1. 大根堆,2. 小根堆
 -  
那么这两种堆的区别在哪呢?故名思义:大根堆的堆顶代表整个堆最大的元素,小根堆的堆顶代表整个堆最小的元素
 
【性质】:
- 大根堆的左右子树都是大根堆,小根堆的左右子树都是小根堆
 - 堆中的结点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结点
 
我们以小根堆来举例:
可以看到其中每一个分支都像是一个小根堆,父结点总是小于子结点
1.3 堆的向下调整算法(小根堆)
提问:为什么要设计这个算法?这个算法有什么用?
解释:众所周知,堆是一个数据结构,既然是数据结构,那必然离不开增删查改,假如我要删除堆的堆顶元素,为了不影响整个堆的结构,我们只能取最后一个元素放在堆顶,然后执行向下调整算法,直到整个堆变成我们想要的大根堆或是小根堆。或者说,当我们想要生成一个堆的时候,这种算法就有了明显的作用,举个例子:
- 我们定义一个数组arr,想要将其变成一个小根堆

 
实现流程:
**函数头:**如上图所示,我们要实现这样的函数,需要三个参数:
- 数组地址
 - 数组元素个数即堆的结点个数
 - 向下调整的起始位置,应该默认是0,即根结点
 
**函数体:**我们只需满足小根堆的性质即可
- 跳出循环遍历的条件:遍历完所有结点
 - 父节点总是与左右孩子较小的一个比较
 - 如果子结点小于父结点,交换父子结点,继续遍历比较,否则跳出循环
 
代码:
void AdjustDown(int* a, int n, int parent)
{
	int child = parent * 2 + 1;	// 左孩子和父节点的关系
    while(child < n)
    {
        if(child + 1 < n && a[child + 1] < a[child])
    	{
       		++child;
		}
        if(a[child] < a[parent])
        {
            swap(a[child], a[parent]);
            parent = child;
            child = parent * 2 + 1;
		}
        else break;
	}
}
 
1.4 堆的向上调整算法(小根堆)
同样的,我们需要在堆中插入一个元素的时候,我们只能将其插入至堆的末尾,然后逐步向上调整,直到得到我们想要的大根堆或是小根堆。
实现流程:
大致内容与向下调整算法类似,只是换了个方向比较,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不同的是:**这里不需要判断左右孩子的大小,因为原本这就是一个小根堆,大小已经比较完了,如果新插入的元素小于父节点,那它必然小于左孩子
代码:
void AdjustUp(int* a, int child)
{
	int parent = (child - 1) / 2;
    while(child)
    {
		if(a[child] < a[parent])
        {
			swap(a[child], a[parent]);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
        else break;
    }
}
 
1.5 数组建堆算法实现(小根堆)
-  
若左右子树不是小堆——想办法把左右子树处理成小堆
 -  
可以从倒数第一个非叶子节点的位置开始向下调整
 -  
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的下标为 (n-1-1)/2
 
	int n = sizeof(a) / sizeof(int);
	//数组建堆算法
	for (int i = (n - 1 - 1) / 2; i >= 0; --i)
	{
		AdjustDown(arr, n, i);
	}
 
二、优先队列priority_queue的使用
priority_queue 是 C++ 标准模板库(STL)中的一种容器适配器,它提供了队列的功能,并且其中元素的优先级可以由用户定义。默认情况下,priority_queue 是一个最大堆,即队列中每次出队(访问队首元素)的都是优先级最高的元素。如果你想实现一个最小堆,可以自定义比较函数或使用 greater。
以下是 priority_queue 的一些基本用法和示例:
2.1 引入头文件
要使用 priority_queue,你需要包含 <queue> 头文件:
#include <queue>
 
2.2 基本声明
你可以使用默认的比较器来声明一个 priority_queue,这样它会成为一个最大堆:
priority_queue<int> pq;
 
如果你想要一个最小堆,可以自定义比较器: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minHeap;
 
这里,vector<int> 是底层容器(虽然通常不需要显式指定,因为 priority_queue 默认使用 vector),greater<int> 是比较器,用于确定元素的优先级。
2.3 常用操作
- push(x): 向队列中添加一个元素。
 - pop(): 移除队首元素(优先级最高的元素)。
 - top(): 返回队首元素的引用(但不移除它)。
 - empty(): 检查队列是否为空。
 - size(): 返回队列中元素的数量。
 
2.4 示例代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演示了如何使用 priority_queue: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queue>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 创建一个最大堆  
    priority_queue<int> maxHeap;  
  
    // 向最大堆中添加元素  
    maxHeap.push(10);  
    maxHeap.push(5);  
    maxHeap.push(20);  
    maxHeap.push(1);  
  
    // 输出并移除最大堆中的元素,直到堆为空  
    while (!maxHeap.empty()) {  
        cout << maxHeap.top() << " "; // 访问队首元素(优先级最高的元素)  
        maxHeap.pop(); // 移除队首元素  
    }  
    cout << endl;  
  
    // 创建一个最小堆  
    priority_queue<int, vector<int>, greater<int>> minHeap;  
  
    // 向最小堆中添加元素  
    minHeap.push(10);  
    minHeap.push(5);  
    minHeap.push(20);  
    minHeap.push(1);  
  
    // 输出并移除最小堆中的元素,直到堆为空  
    while (!minHeap.empty()) {  
        cout << minHeap.top() << " "; // 访问队首元素(优先级最低的元素)  
        minHeap.pop(); // 移除队首元素  
    }  
    cout << endl;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最大堆,并向其中添加了一些整数。然后,我们循环输出并移除最大堆中的元素,直到堆为空。接着,我们创建了一个最小堆,并重复了相同的操作。
注意,priority_queue 不支持直接访问或修改除队首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也不支持随机访问。
三、priority_queue的模拟实现
废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造!!!
3.1 基本框架
namespace xny
{
    template <class T, class Container = vector<T>>
    class my_priority_queue
    {
    public:
    	my_priority_queue(){}
        
        template <class InputIterator>
		my_priority_queue(InputIterator first, InputIterator last);
        
        bool empty();
        
        size_t size();
        
        T& top();
        
        void push(const T& x);
        
        void pop();
        
    private:
        Container c;
    };
}
 
3.2 迭代器范围构造函数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声明优先队列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根堆,也就是说初始化我们需要用堆的方式进初始化,所以我们应该增添一个函数在类的private内部:
- 向下调整堆算法:
 
void AdjustDown(int parent)
{
    int child = parent * 2 + 1;
    while (child < c.size()) {
        if (child + 1 < c.size() && c[child + 1] < c[child]) {
            ++child;
        }
        if (c[child] < c[parent]) {
            swap(c[child], c[parent]);
            parent = child;
            child = parent * 2 + 1;
        }
        else {
            break;
        }
    }
}
 
在之前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唯一不同的就是参数变少了,原因是类的内部已经提供了这些东西,可以直接用
迭代器范围构造函数:
template <class InputIterator>
my_priority_queue(InputIterator first, InputIterator last) {
    while (first != last) {
        c.push_back(*first);
        ++first;
    }
	// 堆的初始化
    for (int i = (size() - 1 - 1) / 2; i > 0; --i) {
        AdjustDown(i);
    }
}
 
3.3 基本函数
bool empty() const {
    return c.empty();
}
size_t size() const {
    return c.size();
}
T& top() {
    return c[0];
}
 
3.4 push与pop函数(重点)
- 值得注意的是,堆的插入,可不仅仅是把值插入到尾端就结束了,不要忘了堆的性质,在插入之后我们就需要用到堆的向上调整算法,将堆的结构还原
 
向上调整算法:
void AdjustUp(int child)
{
    int parent = (child - 1) / 2;
    while (child) {
        if (c[child] < c[parent]) {
            swap(c[child], c[parent]);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
        else {
            break;
        }
    }
}
 
push:
void push(const T& x) {
    c.push_back(x);
    AdjustUp(c.size() - 1);
}
 
pop:
解释:上面我们提到,为了不影响整个堆的结构,我们只能先交换堆顶和堆尾元素,再删除交换前的堆顶元素,然后执行向下调整算法,直到整个堆变成我们想要的大根堆或是小根堆。
void pop() {
    swap(c[0], c[c.size() - 1]);
    c.pop_back();
    AdjustDown(0);
}
 
四、仿函数
这里为什么我们要说仿函数这个东西呢?可以发现我们上述模拟实现的只是固定的一个大根堆的优先队列,但是标准库里通过传参数的不同还能实现小根堆的优先队列,这里就是用了仿函数,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仿函数的基本要点:
4.1定义与特点
- 定义:仿函数本质上是一个类,它通过重载函数调用运算符(operator())来模拟函数的行为。这样,类的实例就可以像函数一样被调用。
 - 特点: 
  
- 仿函数可以有参数和返回值,这是通过重载的operator()实现的。
 - 仿函数可以作为参数传递给其他函数,这是函数式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结合的一种体现。
 - 仿函数可以保存状态,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对象。这意味着在多次调用仿函数时,它可以保持一些内部状态不变,这对于实现某些复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非常有用。
 
 
4.2 应用场景
- STL算法:在C++的标准模板库(STL)中,许多算法如sort、for_each、transform等都接受仿函数作为参数。这允许程序员自定义排序规则、操作、条件等。
 - 自定义容器:通过仿函数,可以实现具有特定行为的自定义容器。例如,可以定义一个堆栈容器,该容器在每次弹出元素时都返回最小的元素。
 - 函数对象传递:仿函数可以用作函数的参数或返回值,实现更灵活的函数调用和传递。
 
4.3 实现方式
- 重载operator():要在类中实现仿函数的功能,只需重载()运算符即可。在该运算符的实现中,可以包含任何需要的逻辑和状态。
 - 使用模板:仿函数通常与模板一起使用,以实现更通用的代码。通过模板参数,可以灵活地传递不同类型的仿函数。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实现仿函数在堆里的实现:
包含头文件:
#include<functional>
 
仿函数体:
template<class T>
class Less {
public:
    bool operator()(const T& x, const T& y) {
        return x < y;
    }
};
template<class T>
class Greater {
public:
    bool operator()(const T& x, const T& y) {
        return x > y;
    }
};
 
然后我们的类模板参数就应该变成这样了:
template <class T, class Container = vector<T>, class Compare = Less<T>>
 
或者:
template <class T, class Container = vector<T>, class Compare = Greater<T>>
 
五、优化后的全部代码
5.1 头文件(包含测试函数)
#pragma once
#include<vector>
#include<functional>
template<class T>
class Less {
public:
    bool operator()(const T& x, const T& y) {
        return x < y;
    }
};
template<class T>
class Greater {
public:
    bool operator()(const T& x, const T& y) {
        return x > y;
    }
};
namespace xny
{
    template <class T, class Container = vector<T>, class Compare = Less<T>>
    class my_priority_queue
    {
    private:
        // 向下调整堆
        void AdjustDown(int parent)
        {
            int child = parent * 2 + 1;
            while (child < c.size()) {
                if (comp(child + 1, c.size()) && comp(c[child + 1], c[child])) {
                    ++child;
                }
                if (comp(c[child], c[parent])) {
                    swap(c[child], c[parent]);
                    parent = child;
                    child = parent * 2 + 1;
                }
                else {
                    break;
                }
            }
        }
        // 向上调整堆
        void AdjustUp(int child)
        {
            int parent = (child - 1) / 2;
            while (child) {
                if (comp(c[child], c[parent])) {
                    swap(c[child], c[parent]);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
                else {
                    break;
                }
            }
        }
    public:
        my_priority_queue(){}
        template <class InputIterator>
        my_priority_queue(InputIterator first, InputIterator last) {
            while (first != last) {
                c.push_back(*first);
                ++first;
            }
            for (int i = (size() - 1 - 1) / 2; i > 0; --i) {
                AdjustDown(i);
            }
        }
        bool empty() const {
            return c.empty();
        }
        size_t size() const {
            return c.size();
        }
        T& top() {
            return c[0];
        }
        void push(const T& x) {
            c.push_back(x);
            AdjustUp(c.size() - 1);
        }
        void pop() {
            swap(c[0], c[c.size() - 1]);
            c.pop_back();
            AdjustDown(0);
        }
    private:
        Container c;
        Compare comp;
    };
    void test_my_priority_queue()
    {
        my_priority_queue<int> q;
        q.push(1);
        q.push(2);
        q.push(5);
        q.push(6);
        q.push(3);
        q.push(4);
        while (!q.empty())
        {
            cout << q.top() << " ";
            q.pop();
        }
        cout << endl;
    }
}
 
5.2 源文件
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y_priority"
int main()
{
	xny::test_my_priority_queue();
    
    return 0;
}
 
输出:
1 2 3 4 5 6
                
可以看到其中每一个分支都像是一个小根堆,父结点总是小于子结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