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模型
规范的流程是在时代的演变下逐渐成型,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规范的流程。
你以为的模型
实际的模型
随着软件⼯程学科的发展,⼈们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逐渐深⼊。软件⼯作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程序编写,⽽是扩展到了整个软件⽣命周期,如软件基本概念的形成、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安装部署、运⾏维护,直到软件被更新和替换新的版本。软件⼯程还包括很多技术性的管理⼯作,例如过程管理、产品管理、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在这些⽅⾯也逐步地建⽴起了标准或规范。
软件的生命周期
- 软件生命周期实际就是软件的开发模型
以人的生命周期举例:
生命开始——>幼儿——>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老年——>生命结束
而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如此,需求的开始是软件生命的起点,中间会经历需求的计划,设计,程序开发,程序测试等阶段,直至软件不再进行维护便到了生命的重点。
如果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的生命周期是什么样的?
步骤 总结 映射软件流程 需求分析 计划好时间 计划 设计好具体的建房流程 设计 编码 检查房屋建造结果 测试 使用并及时维护 运行维护 
那么对于软件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在干什么呢?
阶段 具体内容 产出 需求分析 计划 设计 编码 测试 运行维护 
- 修复性维护:对项⽬中未发现的问题进⾏修复。
- 完善性维护:对功能进⾏完善。
- 预防性维护:居安思危,为了避免产品在线上出现⼀些其他不可预料的问题,进⾏⼀些防护的⼿段。
这是软件的通用流程(基础流程)
一个团队分为:
- 产品经理:定需求,明确需求是否正常执行中。
- 项目经理:为整个项目负责,人员调配等工作
- 交互:设计交互图
- 前端:设计前端内容
- 后端:设计后端内容
- 测试:测试用例、测试计划(测试类型、工具等)
常见开发模型
开发模型也成为软件开发流程(软件的生命周期)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同软件的生命周期基础流程一致。
瀑布模型在软件⼯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所有其他模型的基础框架。瀑布模型的每⼀个阶段都只执⾏⼀次,因此是线性顺序进⾏的软件开发模式。
瀑布模型的⼀个最⼤缺陷在于,可以运⾏的产品很迟才能被看到。这会给项⽬带来很⼤的⻛险,尤其是集成的⻛险。因为如果在需求引⼊的⼀个缺陷要到测试阶段甚⾄更后的阶段才发现,通常会导致前⾯阶段的⼯作⼤⾯积返⼯,业界流⾏的说法是:“集成之⽇就是爆炸之⽇”。尽管瀑布模型存在很⼤的缺陷,例如,在前期阶段未发现的错误会传递并扩散到后⾯的阶段,⽽在后⾯阶段发现这些错误时,可能已经很难回头再修正,从⽽导致项⽬的失败。但是⽬前很多软件企业还是沿⽤了瀑布模型的线性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修改。例如细化了各个阶段,在某些重点关注的阶段之间掺⼊迭代的思想。在瀑布模型中,测试阶段处于软件实现后,这意味着必须在代码完成后有⾜够的时间预留给测试活动,否则将导致测试不充分,从⽽把缺陷直接遗留给⽤⼾。
| 优点/特点 | 
 | 
|---|---|
| 缺点 | 
 
 
 | 
- 瀑布模型的适用场景:需求固定的小项目
螺旋模型
⼀般在软件开发初期阶段需求不是很明确时,采用渐进式的开发模式。螺旋模型是渐进式开发模型的代表之⼀。
这对于那些规模庞大、复杂度高、风险大的项目尤其适合。这种迭代开发的模式给软件测试带来了新的要求,它不允许有⼀段独立的测试时间和阶段,测试必须跟随开发的迭代而迭代。因此,回归测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螺旋模型中各个阶段都引入了风险分析与原型。

引入风险分析和原型的目的是减少各阶段遗留的风险问题,避免把问题留到后面的阶段。
在螺旋模型中需要额外招聘专业的风险分析人才。
各阶段是否遗留问题完全取决于风险分析人员,这跟风险分析人员的技术能力直接挂钩。
| 优点 | 
 | 
|---|---|
| 缺点 | 
 | 
增量模型、迭代模型
- 增量模型将一个大的需求修改成多个小功能,每个功能独立开发上线。
- 迭代模型会上线一个基础版本,但是基础版本所有的功能都有,只不过比较简陋,后期再继续迭代上线。


迭代模型和增量模型在现在已经不会单独去使用,而是配合着使用。
适应场景:大型项目,需求不明确。
敏捷模型
在早期,迭代瀑布模型非常流行来完成⼀个项目。但是现在开发人员在使用它开发软件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困难包括在项目开发期间处理来自客户的变更请求以及合并这些变更所需的高成本和时间。为了克服瀑布模型的这些缺点,在1990年代中期提出了敏捷软件开发模型。
实际在工作中,一款产品的功能是不断在变化的。
一款游戏的版本迭代,浏览器的版本迭代等
敏捷模型主要旨在帮助项⽬快速适应变更请求。因此,敏捷模型的主要⽬的是促进项⽬的快速完成。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敏捷。敏捷性是通过使过程适应项⽬,删除对特定项⽬可能不是必需的活动来实现的。此外,避免任何浪费时间和精⼒的事情。
敏捷模型中有⼀个⾮常重要的《敏捷宣⾔》,宣⾔内容:
- 个体与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强调高效的沟通)
- 可用的软件重于完备的文档(强调新文档,文档不应该作为工作验收的标准)
- 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主动及时了解当下的需求)
- 响应变化重于遵循计划(能够主动迎接变化)
总结敏捷模型的四个特点:轻文档、轻流程、重目标、重产出。
- Scrum是敏捷模型中的一种,又称为迭代式增量软件开发模型。
在Scrum模型中,主要有三个角色和五个重要会议。(三个角色不是指三个人,而是三类角色)
三个⻆⾊:
scrum由product owner(产品经理)、scrum master(项目经理)和team(研发团队)组成。
其中product owner负责整理user story(用户故事),定义其商业价值,对其进⾏排序,制定发布,对产品负责。产品经理收集需求,产出软件需求文档计划。
scrum master负责召开各种会议,协调项目,为研发团队服务。
研发团队则由不同技能的成员组成,通过紧密协同,完成每⼀次迭代的目标,交付产品。由很多角色组成:开发人员(前端、后端)、测试、交互、设计
迭代开发
与瀑布不同,scrum将产品的开发分解为若干个小sprint(迭代),其周期从1周到4周不等,但不会超过4周。参与的团队成员一般是5到9人。每期迭代要完成的user story是固定的。每次迭代会产⽣一定的交付。

scrum的基本流程如上图所示:
-  产品负责⼈负责整理user story(用户需求),形成左侧的product backlog(需求列表)。 
-  发布计划会议:product owner负责讲解user story,对其进⾏估算和排序,发布计划会议的产出就是制定出这⼀期迭代要完成的story列表,sprint backlog(迭代看板)。 
-  迭代计划会议:项⽬团队对每⼀个story进行任务分解,分解的标准是完成该story的所有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负责⼈,并完成工时的初估计。 
-  每日例会:每天scrum master召集站⽴会议,团队成员回答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计划做什么,有什么问题。 
-  演示会议:迭代结束之后,召开演⽰会议,相关⼈员都受邀参加,团队负责向⼤家展⽰本次迭代取得的成果。期间⼤家的反馈记录下来,由po整理,形成新的story。 
-  回顾会议:项⽬团队对本期迭代进⾏总结,发现不⾜,制定改进计划,下⼀次迭代继续改进,以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 
【注意】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有哪些阶段。

敏捷中的测试
轻⽂档和快速迭代
- 敏捷模型中强调轻⽂档,所以测试⼈员不应使⽤传统的Excel编写测试用例的方法,更多的是使用思维导图、探索性测试(强调⾃由度,设计和执行同时进行,根据测试结果不断调整测试计划)、自动化测试等
- 敏捷讲求合作,在敏捷项目组中,测试⼈员应多主动跟开发人员了解需求、讨论设计、⼀起研究bug出现的原因。
测试模型
测试模型中有俩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标志性的测试模型:V模型和W模型
V模型

V模型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有效提升测试的质量和效率。

V模型指出:
-  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是否满⾜软件设计的要求; 
-  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 
-  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缺点: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个阶段,未在需求阶段就介⼊测试。缺点同瀑布模型。
W模型(双V模型)

开发V模型并不是单单编码阶段,而是为产品开发流程而实施的各个阶段
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的验证和确认活动。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关系。
特点:测试的对象不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的
优点:
-  有利于尽早地全⾯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难度和测试⻛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进度。 
缺点:
-  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的; 
-  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个阶段⼯作。 
-  重流程,⽆法⽀持敏捷开发模式(轻文档轻流程)。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临着困惑。 






![[240926] Pixtral 12B: 开源多模态模型,兼顾推理与文本能力 | OpenAPI 入门指南](https://i-blog.csdnimg.cn/direct/7e3a1a3dbdd14fa6a21eb8179008fc37.png#pic_cen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