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型管理(CM)被定义为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应用的SE技术和管理规程。CM的五个原则是:CM计划与执行、配置识别、配置变更和差异控制、配置状态核算和配置验证。
广义上的构型管理规划和管理是有效实施配置管理的关键。特别是在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中,构型管理的责任可以通过灵活、自适应和成熟的管理方法来完成。
构型 (设计者、管理者、用户角度)
-  指在技术文件上规定并在产品上实现的功能和物理特征 
-  已存在的或计划的产品或产品组合的性能、功能和物理特征 构型文件 (文档) 定义并标识产品性能、功能和物理属性的技术文件(文档) 资料,如图 纸、规范、设备清单等 
构型项
-  满足最终使用功能的某个构型内的实体,可以是任意的硬件、软件或者 他们的组合,常用字母数字串表示 
构型基线 (Configuration Baseline)
-  在某一特定时间正式规定的产品构型,是后续构型管理活动的参照基础 
-  一般来说,需要定义并确立三个构型基线,即分配构型基线、功能构型 基线和生产构型基线 
构型识别活动由记录在案的构型管理过程和开放式沟通提供便利,为所有其他构型管理职能活动提供基础。
进行变更和差异控制的原因在于,当系统和产品从创建到退役发生变化时,确保产品和活动的完整性;它基于两个主要理念:
(1)变化是可预见的;
(2)项目和产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进。
构型状态记录是一种捕获、记录、维护和报告配置构型数据的方法。它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提议的变更是什么?
2.批准的变更是什么?
3.做出了哪些改变?
4.变更适用于哪些单位,何时适用?
构型验证有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和功能。物理验证测量产品与其定义文件的一致性。功能验证确定产品是否满足所有定义的功能要求。两者都可以通过增量检查或测试来完成,也可以根据项目或客户要求进行审核。
构型管理是一门应用技术和行政指导和监督来识别和记录产品最终产品(如CI、SW CI、CSCI)的功能和物理特性的学科;控制这些特征的变化;记录并报告变更处理和实施情况;并验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构型管理是过程,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建立和维护产品性能、功能和物理属性与其需求、设计和操作信息的一致性。
CM提供国防资产当前正确配置的知识,以及这些资产与相关文件的关系。构型管理流程有效地管理必要的变更,确保对运营和支持的所有影响得到解决。这个过程的好处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但往往被忽视。
CM是一个集成的、记录在案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涉及到决策、行动和批准。这些决策、行动和批准贯穿整个项目或系统生命周期,从概念阶段到生产,再到后期产品支持。它旨在支持和帮助项目或系统更快、更高效地交付产品,并有助于及时将需求转化为可按要求执行、可按计划生产、运行和支持的产品。
一般来说,构型管理是通过对项目实施技术和行政指导和监督来完成的:
(1)计划和管理产品;
(2)识别和记录产品的功能和物理特性;
(3)控制变更和相关文档;
(4)提供状态会计(捕获、维护和记录变更处理和实现状态);
(5)验证产品符合和符合采用文档格式描述的需求。

| CM计划 | 构型识别 | 变更和差异管理 | 构型状态记录 | 构型验证 | 
| 需求 | 产品结构 | 变更或差异识别 | 规划 | 功能验证 | 
| 规划 | 产品标识 | 分类 | 记录 | 物理验证 | 
| 流程 | 基线 | 无过失 | 报告 | 差异解决 | 
| 文档职能、角色和资源 | 文档和数据集标准 | 描述 | 监控CM过程 | |
| CM工具 | 产品定义发布 | 协调和评价 | ||
| CM培训 | 连续的 | 批准 | ||
| 评估和审计 | 文档修订 | |||
| 流向供应商 | 硬件和软件变更(零件编号控制) | |||
| 数据存储、检索和解释 | 产品标记软件CM库可检索数据 | 
变更管理流程的目的和好处包括:
1.使变更决策基于对完全变更影响的了解。
2.将变更限制在必要的或提供重大利益的范围内。
3.进一步对成本节约和权衡的评估。
4.确保考虑到客户利益。
5.有序的变更信息沟通。
6.在产品界面保留配置控制。
7.维护和控制当前配置基线。
8.保持产品和文档之间的一致性。
9.记录存在的差异,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限制。
10.促进产品在变更后的持续满足和客户达成的需求。
在项目/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CM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本应生产的、正在生产的和已经生产的产品。
2.针对产品识别、批准/不批准并在产品中实施的变更和问题报告。
3.所有产品变更的状态。
构型管理的好处:
1.减少停机时间,提高效率
2.软件产品的版本和构建控制
3.基线和分配控制
4.变更跟踪
5.提高数据安全性
6.数据保留和数据完整性
7.促进遵守法律义务
8.辅助财务和支出规划
9.允许组织安全高效地执行风险/影响分析和计划变更
10.验证产品是否达到所需功能
11.验证是否符合产品的技术说明
12.确保所有构建和部署都准确且可重复
13.灾难恢复能力。
构型变更管理定义为对既定基线的所有变更进行系统评估、协调、批准和/或不批准;它是构型管理的一个要素,包括在产品(如CIs、CSCI)的构型标识文件正式建立(又称基线化)后,对其进行评估、协调、处置和实施变更。
构型更改管理/配置控制是:
1.确保对发布的配置文档进行适当的识别、记录、影响评估、适当级别的授权批准、合并和验证的系统化过程。
2.与拟议变更的系统提议、理由、评估、协调和处置有关的构型管理活动;以及所有已批准和发布的变更的实施,包括:
(a) 产品的适用配置,
(b) 相关产品信息
(c) 支持和接口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信息。
构型管理计划应详细说明与客户或供应商商定的配置管理政策。这应为合同内的配置管理活动提供基础,如:
-  关于配置管理实践和相关管理活动的政策; 
-  相关利益方的组织、责任和权限; 
-  资格和培训; 
-  配置项目的选择标准; 
-  报告的频率、分发和控制; 
-  包括内部和向客户的报告; 
-  使用的相关术语。 
构型管理的首要任务是:
-  开发规范树; 
-  建立配置基线; 
-  选择硬件和软件对象; 
-  编号和项目标识; 
-  选择零件编号; 
-  图纸编号; 
-  生成序号和编号系统。 
范例:运输类飞机构型标识具体工作
-  产品结构 
-  产品标识 
-  配置基线 
-  文档/数据集标准 
-  产品定义发布 
-  序列化文档修订 
-  硬件和软件的变化 
-  产品标识 
-  软件CM库 
-  可检索数据 
审核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  审核标识 
-  范围、目标 
-  日程(进度安排) 
-  数据要求 
-  所需人员 
-  承包商责任 
-  客户责任 
-  设施 
-  自动辅助设备 
-  审核清单 
-  行动项目表格 
-  竣工证明表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