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本(4bit):IPV4/IPV6
 - 首部长度(4bit):标识首部的长度 
     
- 单位是4B
 - 最小为:20B
 - 最大为:60(15*4)B
 
 - 总长度(16bit):整个数据报(首部+数据)的长度 
     
- 数据报的最大长度:216−1=65535𝐵 ,封装成帧时,需要分片,不能超过下一层的MTU

 - 不是指分片前的数据报长度,而是指分片后的每个分片的首部长度与数据长度的总和。
 - 单位是1B
 - 最小是64B【考虑到最小帧长】
 - 最大是1500B【以太网帧的最大传送单元MTU,数据部分有1480B】
 
 - 数据报的最大长度:216−1=65535𝐵 ,封装成帧时,需要分片,不能超过下一层的MTU
 - 标识(16bit):分片时,同一数据报的分片使用同一标识
 - 标志(3bit): 
     
- 最高位无用
 - 中间位DF(Don’t Fragment) 
       
- DF=1:禁止分片
 - DF=0:允许分片
 
 - 最低位位MF (More Fragment) 
       
- MF=1:后面还有分片
 - MF=0:最后一个分片
 
 
 - 片偏移(13bit):指超出MTU的分组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起始位置 
     
- 单位是8B【除了最后一个分片外,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B的整数倍】
 
 - 生存时间TTL(8bit):IP分组在网络中可以通过的路由器的最大值 
     
- 路由器在转发分组之前,先将TTL减一
 - 变成0时丢弃
 
 - 协议(8bit):数据部分(即传输层报文段)所采用的协议 
     
- TCP:6
 - UPD:17
 
 - 首部检验和(16bit):仅仅检验首部信息
 - 源地址、目的地址(各32bit):来源和目标的IP地址
 - 可选字段(0~40B):支持排错、 测量以及安全等措施
 - 填充:保证首部长度为4B的整数倍
 
相关考点:
- IPV4数据报分片 
     
- 以太网帧的最大传送单元MTU为1500B,数据部分有1480B
 
- 分片之后会变化的字段: 
       
- 标志FLAG
 - 片偏移
 - 总长度
 - 校验和
 
 
 - 分片相关例题:假设分片长度不能超过1420B:
 




















